佳书醇酒,烟吐不休,美人回眸。

常常觉得,生活似乎很容易便会陷入到一种庸常的境地中去,看似是因为缺乏刺激,实则可能还是因为心不够沉静,无法全然、如实地去看待每一个当下所生出的种种实相,有时甚至分不清楚,某些原本只是幻相的情绪或感受,却总是习惯于将之当成实相去看待及处理。

须知在每一个不停流动的刹那,人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念头生起或灭息。尽管念头本身并无好坏,纯然是文字、声音或影像的叠加,但由于我们本身的习性使然,心中便会像有一个如自主运行的处理器般的存在,替我们快速地去辨识及处理这些念头所隐含的讯息。

而讯息原亦无好坏之分,可是对于讯息的处理,我们却又常常能得出二元对立的结果:好与坏、对与错、顺利或麻烦、喜悦与悲伤……

我们通常也习惯将这对立的两面,分别称作是正面或负面。

至于我们处理讯息得出的结果,究竟是正面或负面,很大程度上就得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认知水平、看待事情的角度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在那个所处当下的状态。

但无论如何,一旦意识中开始有了对立,有了分别,苦(紧张、焦虑、恐惧、空虚、失落)便会由此产生。

我们或许忘了,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流转的。正面或负面亦不过是一体的两面,实则是同一样东西。

就如同一枚硬币,究竟哪头为正,哪头为反,全靠人给它定义,定义不同,它被赋予的意义便不同。但千万别忘了,它还是一枚硬币。

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里头有个“矛盾”的观点,它说,矛盾是对立统一的,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互相转化。

因此古人有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、“福兮祸之所依,祸兮福之所伏”一类的话。

外在事物的产生及发展自有其因缘,乃是客观的存在,由不得人控制。我们唯一能控制的,只有自己的“心”。

心本是明净澄澈、本无一物的,但人由于有了诸多的“观念”,于是心上就附着了种种的尘埃和杂物。儒家讲“正心诚意”,佛教讲“修心”,都是为了要荡涤这些杂质,拨云见日,从而回复本心。

亦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祥和地活在当下,才能全然地辨别及接受当下的种种相,不回避,不自欺,无挂碍,亦无恐怖。

能够不受情绪的控制和牵引,思考因而能变得更富理性,更具智慧,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,定出如法的方向与行动。

话又说回来,所谓“庸常”亦可能是一种带着分别心的偏见。日常的生活本就是由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当下所组成的。生活过得如何,更多还是要看自己能否安住于每一个当下。

如果不能,则每日上班打卡、奔波劳碌是苦,每日花天酒地、睡生梦死亦是苦。

若一切能如实如法,合乎中庸之度,则上班也好,玩乐也罢,皆可有其动人之处。

愿彼此,日日好日。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其实斋啡几好饮 | Powered by LOFTER